盘点:广东乡村工匠的宝藏非遗建筑技艺     DATE: 2024-12-23 16:42:16

盘点:广东乡村工匠的盘点宝藏非遗建筑技艺_南方+_南方plus

在现代科技刷新世界、乡村钢筋水泥遍布城市之时,藏非在广东的遗建艺乡村田园之间、依山傍水之处,筑技仍有不少地方保留着座座古朴村落,盘点或保留完善,广东工匠或修旧如旧。乡村在这些乡村建筑里,藏非更是遗建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建筑技艺承载着岭南人民的筑技智慧与创造力,是盘点广东乡村工匠们世代传承的瑰宝。随着2024年广东省乡村工匠大赛——民间建筑类暨民间美术类竞赛临近,广东工匠广东的乡村乡村工匠们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技艺盛宴中一展身手。

在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我们不妨先来盘点一下,在广东乡村里蕴含着哪些宝藏级别的非遗项目。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起源于唐宋,盛传于明清,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普宁城隍庙

普宁城隍庙

潮汕历代建筑工匠在长期的营造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潮汕古建筑以石木柱梁结构为主,精美石雕、金漆木雕、嵌瓷三大民间技艺特色显著,形态端严、深厚稳固、装饰华丽的风格,在我国民族建筑中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潮汕传统民居特色鲜明,传统布局由小至大可分为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潮汕独具特色的建筑营造工艺包括:建筑多以石木结构为主,石桩、石梁、杉木上梁架的屋架构成;大量应用嵌瓷工艺的房屋中脊和垂梁;建筑装饰中的金漆木雕和彩绘;讲究五行的潮汕厝头等等。

典型的“下山虎”潮汕厝格局(摄影:袁笙)

典型的“下山虎”潮汕厝格局(摄影:袁笙)

潮汕地区传统小型民居和大型庙堂随处可见独具潮汕风情的壁画。这些特别的壁画采用当地的海产资源贝壳煅烧成贝灰,搅拌为泥作为墙面,在未凝固之前由画师以墨彩创作。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所涵盖的彩绘、泥塑、木雕、石雕、砖雕、壁画、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种传统工艺中,一部分工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营造技法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活化石。

修复后的新加坡粤海清庙

修复后的新加坡粤海清庙

灰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灰塑俗称“灰批”,是流行于广东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区和增城、从化一带。

据记载,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灰塑得到普遍应用,南宋庆元三年(1197)始建的增城证果寺中即有灰塑“龙船脊”。明清时期,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

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

此外,灰塑不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广州灰塑主要用于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和亭台牌坊的装饰。它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呈现出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

匠人操作时会根据地理状况和实际需要在塑造的景物或图案间巧妙留出装饰性的通风孔,以减轻台风对脊饰的冲击。

目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建筑行业趋于式微,受其影响,灰塑的发展状况也很不理想,急需有关方面尽快投入力量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潮州木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潮州木雕源远流长,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其中就有唐代的木雕作品。广东的木雕技艺主要集中于潮州、汕头、揭阳一带,历史上统名之为“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技艺精湛,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木雕并称为我国四大木雕。因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雕刻精细、多层镂空、金碧辉煌等特点而称誉海内外。

揭阳木雕通常以建筑物、家具及供神用器的装饰物或构件形式存在,制作时先在樟木或杉木上凿粗坯,然后精雕细刻,再进行磨光,层层髹漆,最后贴以金箔,可达到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汕头木雕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它应用广泛,题材丰富,民间传说、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江海水族、戏剧故事等都是其常见的表现题材。汕头木雕名师众多,作品在全国评比中屡获奖项。

目前,潮州木雕发展受阻,由于从业收入低微,故年轻人多不愿学习,健在的工艺师都在50岁以上,已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若不从速抢救,前景堪忧。

镶嵌(潮州嵌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嵌瓷又名“聚饶”、“粘饶”、“扣饶”,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它以绘画、雕塑为基础,用专门烧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等艺术造型,对庙宇和建筑物的屋顶、墙壁等部分进行装饰。

潮汕嵌瓷的工艺技术别具一格,多采用半浮雕或圆雕样式,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质地坚实稳定,能经日晒雨淋而不褪色。

在潮汕地区,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这些瓷器复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镶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剂将瓷片拼制成局部构件,最后将构件组合出各种表现民俗、民间故事或祥瑞喜庆主题的图案或塑像。

大寮嵌瓷和普宁嵌瓷是潮汕嵌瓷的突出代表,大寮嵌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潮汕风格为主,兼有闽南特色;普宁嵌瓷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嵌瓷的题材有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或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反映了当地民众颂扬正气,趋利避害,祈求福祉,寄寓人们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如今,由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人们居住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改变,传统的嵌瓷工艺正面临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亟待抢救。

石雕(雷州石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按照用途,石雕制品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构件和装饰品,如台基、牌坊、石狮等;二是神佛像,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的造像等;三是既可欣赏又具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如案头摆件、砚台等。

雷州石狗是流行于雷州半岛的一种民间雕刻艺术。雷州古属骆越之地,骆越族的“盘瓠蛮”部落曾聚居于此,他们自称为狗的后人,素有崇狗拜狗的习俗。以玄武岩雕刻的石狗即是这种民间信俗的具体化和物质化表现形式,它被当地民众尊为“守护神”、“吉祥物”。

在日常生活中,雷州人每每遵照传统习俗,在门口、村口、路口、水口、庙前、墓前立以石狗,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时供奉敬事。这种石狗寄托着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意愿,甚至还有“契石狗为父”的神圣意义。

以雷州石狗雕刻及相关习俗构成的“石狗文化”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以雷州市为中心在环北部湾地区形成了一个“石狗文化圈”。雷州石狗雕刻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雷州历史和民俗的浓缩,具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雷狗千像千面,也被称为“雷州兵马俑”。

雷狗千像千面,也被称为“雷州兵马俑”。

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盆景技艺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置景手段,它将植物、奇石等种植和布置于盆内,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浓缩自然美景的一种陈设品。中国盆景制作技艺集中在江苏的苏州、扬州和安徽、广东等地,盆景制作技艺综合了园艺、奇石和美石鉴赏、雕塑造型等众多工艺技巧,成为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作。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通常分为假山盆景技艺和庭院假山盆景技艺两类。(摄影:李莉莉)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通常分为假山盆景技艺和庭院假山盆景技艺两类。(摄影:李莉莉)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流传于广东省英德市,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技艺。英石因产于英山而得名,它由无数松散的板块构成,在暴冷暴热气候和风雨风化腐蚀的作用下,形成了“瘦、皱、漏、透”等特点。

宋代宫廷御苑已选用英石点景,岭南历史名园如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处也都有英石制作的假山和盆景。发展到后来,全国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以英石作材料的园林景点。18世纪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欧洲的宫廷和园林建筑也开始选用英石叠山、拱门或筑亭基、饰喷泉。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以自然奇石为基础,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借英石“瘦、皱、漏、透”的独特形状表现佛、道两教“空”、“灵”的思想观念。英石假山盆景中的山水式、旱山式、山附树式造型充满艺术情趣,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截至2024年10月25日,2024年广东省乡村工匠大赛——民间建筑类暨民间美术类竞赛吸引了全省大批乡村工匠团队报名,其中不乏包含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品,充分展现了广东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据了解,近五年来在广东省乡村建设中完成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设施中,涌现了大量具有乡村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本次参赛的获奖团队和个人名单,将汇集成《2024年广东省乡村工匠大赛——民间建筑类暨民间美术类作品竞赛优秀乡村工匠名录》印发给各市县农业农村局,予以宣传推介。

扫码了解更多报名信息

扫码了解更多报名信息

相关链接:


撰文:黄旭君

来源:南方农村报